“海藻”李念近照曝光,三胎儿子都这么大了,看来生活过得很滋润

2017年3月,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在华语电影圈传开:导演乌尔善启动了名为《封神三部曲》的史诗级项目。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次豪赌——投资巨大、周期漫长、新人扎堆。整整五年后,第一部《封神》在2023年暑期档上映,最终以25.49亿元票房挺进年度榜前十。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究竟是怎么实现的?答案藏在那些被反复打磨的细节和一条不太被主流采用的路径里。

整个项目最引人注目的点之一,是剧组大规模启用全新人演员。乌尔善团队花了整整八个月在全球范围海选,报名人数超过15000人,最终入选的“质子旅”年轻演员仅寥寥数人。但选角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真正的考验是随后展开的、长达半年的封闭式训练营。演员们被要求提前一年半进组,训练内容被拆解成严苛的模块:古代礼仪、骑射、武打格斗,甚至包括先秦文化研习和台词专项。

训练课程表精确到每小时,要求每人每天必须骑行8公里以上,弓箭有效射程达到靶心10环才算过关。没人想到,最终仅马术训练就耗费了剧组超过600匹马,演员们在马背上的累计时间达到每人平均300小时以上。这些基础能力的积累是沉默的,但当镜头扫过荧幕上年轻演员们真实地策马奔腾、充满力量感的搏杀时,观众接收到了这种真实性带来的震撼。正如一位剧组的表演指导在纪录片中所说:“真正的好镜头,是你根本看不出演员在‘演’。”这半年时间成了影片最昂贵的隐形投入,最终转化为银幕上无法模仿的生命质感——演员不再是扮演角色,角色是从他们身上生长出来的。

这仅仅是表演层面的基础建设。更关键的战略是技术流程的重构。传统剧组运作多停留在作坊阶段——服装道具靠老师傅手工打磨,后期视效和实景拍摄各行其是。而《封神》则提前引入了一套工业流水线式的预生产系统:在开机前三年半,主创团队已完成了所有关键场景的数字建模和虚拟预演。通过动态捕捉系统提前测试打斗节奏,利用3D打印反复迭代盔甲细节,甚至连灯光角度和摄影机运动轨迹都事先在电脑中精密推演。

《封神》的制作基地被称为“东方影都”,占地超过300公顷,内设32个标准化摄影棚。庞大的前期规划带来惊人的前期物料数据量——超过1.2PB的数字模型库涵盖了朝歌城的每一块城砖、每一件青铜器纹样。这不仅节省了实拍时对机位、灯光的摸索时间,也在数字特效、实体布景、道具制作三个环节之间建立了精确的参照系。结果显而易见:影片虽然拥有1680个特效镜头,但每一帧中从铠甲的光泽到宫殿飞檐的投影,都传递出物理世界的真实质感。

当然,再精细的预排流程也抵不过现场拍摄的复杂多变性。2018年秋季,剧组驻扎青岛正式开拍。第一个难题就出现在设计极其复杂的龙德殿场景——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需要同时容纳超过800名演员,现场有26部摄影机环绕多角度拍摄。但预演时未充分预估的巨大噪音让导演和演员根本无法听见指令。道具组急中生智,在两天内改装出了200套可以即时显示的电子提词屏,每套屏幕成本高达3万元。另一场重头戏是“昆仑仙境”的天帝议会场景。

视效团队最初计划纯CG合成仙境,但在试验多次后始终达不到“云气流动如丝绸”的生命感。团队临时改变策略,决定租用十台雾机24小时不停工作,实景拍摄了超过8个TB的烟雾素材,才将仙界的缥缈感真正“抓住”。这种在“规划”与“应变”之间反复平衡的过程,也塑造出了《封神》独特的视觉美学——宏大不空洞,神秘又可感。

影片在商业成功之外,同样引发行业思考。它对华语古装大片的尝试提供了一种全新模型:首先,将新人演员的培养系统性地纳入制片链条。新人不再是廉价替代品,而是通过前置性专业训练成为影片“质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次,前期建模和虚拟拍摄的整合,打通了从策划到成片的数字化标准接口,尤其对高复杂度历史题材的复原具有开创意义。导演乌尔善后来在幕后访谈里分享:“很多投资方希望加速周期、压缩前期成本。但真正的‘工业化’恰恰需要更耐心地花钱在准备阶段。”这种逆向思路使得影片上映后备受尊重——豆瓣开分7.8分,淘票票评分保持在9.4的高位。它所释放的关键信号是:当作品深度与工艺精度达到一个临界点,观众自然会愿意为真诚创作买单。

《封神》第一部在2023年成为行业标志性事件,不止因为它证明一个体量30亿级项目可以稳健运转。更值得思考的是它在操作维度上提供了三重确定性突破——第一,演员训练前置化带来极高的沉浸度;第二,数字资产在策划、制作和后期全流程的高复用性;第三,视觉体系构建中坚持“所见即物理”的统一美学法则。它的意义早已超过单部影片的成败,而是为华语电影寻找工业化突破口踩出了一条虽艰难但可验证的新路径。如今《封神》续作的拍摄仍在青岛继续,那座庞大的基地依旧灯光彻夜长明,它像一盏灯,照见的不仅是封神故事中的朝歌风云,更是中国电影制作中可能抵达的未来方向。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下一篇:没有了